马来西亚道教总会(道总)Federation Of Taoist Associations Malaysia - FTAM


 


马来西亚道教总会(道总)

Federation Of Taoist Associations Malaysia - FTAM

Address 地址:
107-2, Tingkat 2 Jalan 17/42, Taman Lawa, Off Jalan Kuching, 51200, Kuala Lumpur.


Tel 电话: (603) 6259 1399
Fax 传真: (603) 6259 1399

Email address:
[email protected]

马来西亚道教总会地标:
E 101'666549 N 3'198107

 

道教教歌


道德经下载
 
道德经
 
 
 
 

道德经朗诵第一集


道德经朗诵第二集

道德经朗诵第三集


道德经朗诵第四集


道德经朗诵第五集


 
世界道教链接
 

道经的分类
 

對於道敎經籍的分類,各家有不同的標。這不僅因爲學者的視角相異,更因爲歸入道書的內容太雜。比如,在宋代鄭樵所撰《通志藝文略》中,收有道類圖書1323,3706卷,分爲《老子》、《莊子》、諸子、《陰符經》、《黃庭經》、《參同契》、目錄、傳、記、論、書、經、科儀、符籙、吐納、胎息、內視、道引、辟穀、內丹、外丹、金石藥、服餌、房中、修養等25類。其中《老子》90,290卷;《莊子》49,516卷;諸子46,294卷;《陰符經》39,54卷;《黃庭經》30,57卷;《參同契》19,31卷;目錄11部,144卷;傳103,404卷;記32,93卷;論58部,151卷;書44,452卷;經85部,186卷;科儀54,78卷;符103部,159卷;吐納74 ,94卷;胎息30,39卷;內視23,25卷;道引22,22卷;辟穀8,8卷;內丹40,44 卷;外丹203,310卷;金石藥31,35卷;服餌48,86卷;房中9部,18卷;修養74部,118 卷。

在明代胡應麟所撰《少室山房筆叢》中,亦曾談到唐、宋《道藏》的分類況:

唐開元中《道藏》共三千七百四十四卷,其後殘缺。宋王欽若等刊捕洞眞部六百二十卷,洞玄部一千一十三卷,洞神部一百七十二卷,太眞部一千四百七卷,太平部一百九十二卷,太清部五百七十六卷,正一部三百七十卷,凡四千三百五十九卷。

明代在編纂《道藏》時,其目分爲洞眞洞玄洞神太玄太平"清“正一七部,詳見於明末北京白雲觀道士白雲霽所撰《道藏目錄詳註》。

《四庫全書提要》對此有一段論述:白雲霽,字明之,號在虛子,上元人。是書成於天啓丙寅,以《道藏》之文,分門編次。大綱分三洞"四辅"十二類,每條各有解題,如《崇文總目》、《郡齋讀書志》之例。所列諸書,多捃拾以足卷帙。如劉牧《易數鉤隱圖》、《遺論九事》,張理《易像圖說內外篇》,雷思齊《易外别傳》、《易筮通變》、《易圖通變》,舊皆入《易》類。《穆天子傳》,舊入起居注類。《山海經》,舊入地理類。揚雄《太玄經》,邵子《皇極經世》,鮑雲龍《天原發微》,舊皆入儒家類。《墨子》,舊入墨家類。《素問》、《靈樞經》、《八十一難經》,孫思邈《千金方》,葛洪《肘後備急方》、《急救仙方》、《外科秘方》,寇宗浙《本草衍義》,舊皆入醫家類。《公孫龍子》、《尹文子》,舊入名家類。《韓非子》,舊入法家類。《孫子》,舊入兵家類。《鬼穀子》,舊入縱橫家類。《鬻子》、《鵲冠子》、《淮南子》、《子華子》、《劉子》,馬總《意林》,舊皆入雜家類。《錄異記》、《江淮異人錄》,舊皆入小說家類。《黃帝宅經》、《龍首經》、《金匱玉衡經》、《玄女經》、《通佔大象歷》、《星經》、《靈棋經》,舊皆入術數家類。陶弘景《華陽隱居集》,邵子《擊壤集》,吳筠《宗玄集》,舊皆入别集類。雖配隸或有未安,門目或有改易.然總無以爲道家言者,今一概收載,殊爲牽強。蓋二氏之書,往往假借附會,以自尊其敎,不足深詰也。如上所述,道敎經籍按其淵源及傳授系統的不同,可用三洞四輔十二類來分類。

、三洞

所謂三洞,是承襲陸修靜《三洞經書目錄》這一名稱,指的是洞眞洞玄洞神三部屬於道敎經籍中最重要的三部分。曾有道敎學者指出-三洞經符,道之綱紀,太虛之玄宗,上聖之首經。由此可見三洞在道經中地位之重要。

因爲道敎經籍來源不一,開始的時候各有自己的傳授系統。《道敎三洞宗元》和《三洞幷序》都認爲:洞眞部是天寶君所說道經,列爲大乘洞玄部是靈寶君所說道經,列爲中乘洞神部是神寶君所說道經,列爲小乘。天寶君、靈寶君和神寶君各爲敎主,他們的分工是:天寶君當洞眞教主,弘揚洞眞敎法;靈寶君當洞玄敎主,弘揚洞玄敎法;神寶君當洞神敎主,弘揚洞神敎法。

《道藏經目錄》卷首對三洞作了詳盡的解釋

洞眞部:則無上法王元始天尊所出,號洞眞經,而爲大乘上法,乃九聖之道。其部分爲十二類:一曰本文,即三元八會之書,長行緣起之說,爲經敎之本之例;二曰神符,即龍章鳳篆之文,靈娜符書之字之例;三曰:玉訣,如河上公註釋《道德》,解金書之例;四曰靈圖,如含景五帝之象,圖局三一之形之例;五曰譜錄,如《生神章》所述三君之本行,所陳五帝之示形之例;六曰戒律,如防止六情十惡之例;七曰威儀,如齋法典式、講經軌儀之例;八曰方法

如存三守一、制魄拘魂、策役鬼神、祈禱雨衞、濟幽度顯之例;九曰衆術,如變丹煉石、化形隱景、陰陽術數、藥餌導養之例;十曰記傳,如道君本業、皇人往行之例;十一曰讚頌,如九天舊章之例;十二曰表奏,如六齋啓願、三會講謁之例。凡系元始天尊流演者,各係於其類。其輔則有太玄部。

洞玄部:則三界醫王太上道君所出,號洞玄經,而爲中乘中法,乃九眞之道。其部亦有十二類,與前洞眞所部並同。凡系太上道君流演者,各係於其類,其輔則有太平部。

洞神部:則十方道師太上老君所造出,號洞神經,而爲小乘初法,乃九仙之道。其部亦有十二類,與前洞眞部並同。凡系太上老君流演者,各係於其類。其輔則有太清部。

此外,又有正一部。正一者,則通貫巳上洞輔之部,歸會於此。凡七部,故曰三洞四輔。後世所造經書,往往託名於天尊"道君老君等所授,並編排出詳細的傳承系統。三洞的傳承系統不同,其敎主的地位亦有差異:玉清元始天尊位列第一。《隋書經籍志》認爲;道經者,云有元始天尊,生於太元之先,禀自然之氣,沖虛凝遠,莫知其極,所以說天地淪壞,劫數終盡,略與佛經同。以爲天尊之體,常存不滅。每至天地初開,或在玉京之上,或在窮桑之野,授以秘道,謂之開劫度人。然其開劫,非一度矣,故有延康赤明龍漢 ‘‘開皇,是其所號。其間相去經四十一億萬載,所度皆諸天仙上品,有太上老君、太上丈人、天眞皇人、五方天帝及諸仙官,轉共承受世人莫之豫也。

上清靈寶天尊(在唐宋時期及唐宋之前稱爲太上大道君太上道君)位列第二。《雲笈七簽》引《洞玄本行經》的說法;太上道君者,於西那天鬱察山浮羅之岳,坐七寶騫木之下。… …廣度天人,慈心於萬劫,博濟於衆生,功德之大,勳名繕於億劫之中,致今報爲諸天所宗焉。

太清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位列第三。《抱朴子雜應篇》描述:但諦念老君眞形,老君眞形見,則起再拜也。老君之形,思之,姓李,名聃,字伯陽。身長九尺,黃色鳥喙,隆鼻,秀眉長五寸,耳成七寸,額三理,上下澈,足有八卦。民神龜爲戕,金樓玉堂,白銀爲階,五色雲爲衣,重疊之冠,鋒铤之劍。從黃童百二十人,左有十二青龍,右有二十六白虎,前有二十四朱雀,後有七十二玄武。前道十二窮奇,後從三十六辟邪。雷電在上,晃晃昱昱。此事仙經中也。

上述太上老君的眞形,道經中雖有描述,道觀中卻不立。

二、四辅

所謂四輔,指的是粱代孟法師增益的太清太平“太正一四部,是對三洞"體系的解說和捕充,屬於道敎經籍中的輔助部史料與知識之分。

按照《道敎義樞》和《雲笈七簽》的說法,太玄部挂靠洞眞經,是對洞眞經的闡述與發展;太平部挂靠洞玄經,是對洞玄經的闡述與發展;太清部挂靠洞神經,是對洞神經的闡述與發展;-洞眞涸玄洞神"太清太平太玄都有聯繫,通貫三乘,遍陳六部,對各傳授系統的道經都有解說和捕充。

上述三洞四輔的分類方法,在明代編《正統道藏》時雖然還在採用,但操作中分部經常混淆。例如,洞眞部中,誤入了度人經諸家注本,這些當歸入洞玄部;還誤入了道家諸子注疏,這些當歸入太玄部。又如,正一部中,誤入了上清經,這些當歸入洞眞部

三、十二類

所謂十二類,是對三洞內容的區別和劃分。洞眞洞玄洞神之下,各分十二類,加起來就是三十六類經,也稱作三十六部

按照《道敎義樞》和《雲笈七簽》的說法,十二類的名稱及內容如下:

1、本文類。爲道敎各大經係經典的原本眞文。

2、神符類。爲龍章鳳豪之文,符書之字。

3、玉訣類。爲各家道經註解和闡述。

4、靈圖類。爲道經原文的圖解或以圖像爲主的經書。

5、譜錄類。爲記錄高眞上聖的應化事蹟和功德名位的典籍。

6、戒律類。爲功過格及戒規、科律一類的經書。

7、威儀類。爲齋法、醮儀及道敎科儀制度之類的經書。

8、方法類。爲論述修眞養性和設壇祭煉等各種方法的著作。

9、衆術類。爲介紹外丹爐火、五行變化以及術數之類的方術書。

10、記傳類。爲衆仙傳記、碑銘以及山瀆道觀等有關的志書。

11、讚頌類。爲讚頌靈章、諸眞寶誥、步虚詞等歌頌讚倡之類的著作。

12、章表類0爲建齋設醮時上呈天帝的章奏、青詞等。

三洞四輔十二類的分類法來劃分、整理道敎經籍,旣反映了其傳授系統,又反映了其實際內容。所以可以說,這是一種雙重標準的分類體系。它的發明和應用,在一定的歷史階段,有其合理性。但由於後世道經越來越多,傳授系統縱橫交錯,漸漸地混亂起來。首先,三洞之名巳失去了原來的含義,難以確切地反映出本部經書的眞實內容;其次,四輔之下沒有二級、三級分類,過於龐雜,檢索起來顯得不便;第三,三洞各分十二類,旣有牽強之嫌,亦有重複之弊。


道教的戒律

道敎的戒律嚴謹而有制度以致能傳承至今近五千年歷史。

、每一個宗敎都有戒律,根據各宗敎不同的生命倫理觀而制訂各自不同的戒律,也叫做敎規質言之,戒律就是各宗敎體制內的法律。

、道敎設戒,旨在約束道士言行,是防止「惡心邪欲」「乖言戻行」的規戒。戒者,解也、界也、止也。能解衆惡之縛,能分善惡之界,能止諸惡之漸。正一法文天師敎戒科:「經敎戒者,欲令人勸進長生,全身保命。」故戒者在於止惡防非,護正摧邪,以防範敎徒興非爲目的。律是約束道士言行,依據戒條所訂的律文,是以懲罰敎徒犯戒爲手段,合起來叫做戒律。因此道者除了遵守戒條,還要熟諳律文。

、道敎戒律基本上有「無得戒」及「有得戒」兩大類及上、中、下三品之分,以及齋戒與法戒之異,在元、明之際,在戒律之外各道觀私下又制訂了清規,清規是道士犯規後的懲處條例輕者罰跪、权責、逐出敎門,重則焚化處死。「重陽帝君責罰榜」:按道士所犯過失輕重,分别處以「遺出J、「罰出J、「罰齋J、「罰香」、「罰油J、「罰茶」、「罰拜」等規定。白雲觀所訂清規則有「跪香」、「遷出」、「逐出」、「杖責逐出」、「頭頂清規焚化示衆」等處分。

所謂「無得戒」是指上機之人,靈識惠解,業行精微,高諸有心,不嬰塵染,跡蹈眞源,不求常樂而衆善自臻,不厭人間而諸惡自息,本自無持,今即不犯,無犯,是名無得,所謂心齋即屬此類。

「有得戒」者,三戒、五戒、九戒、十戒、二十七戒、百八十戒、三百大戒等,三洞計有三十餘種,由淺入深是敎徒止惡防非,得離人中苦之必經週程及方法。故以敎徒入道必須「受戒」,度師必須「說戒」,宣說戒條傳戒授戒。而且在齋醮活動中亦屬不可疏漏之儀規,還要當壇發放無上九眞妙戒喋文,普度世人及亡人。敎徒受戒後必須「持戒」,而恪守規戒,不可違戒或破戒,否則不但有礙修持,還易遭天譴,故而旣經「得戒」則必須「戒行」。

道敎以「初眞十戒」、「中極三百大戒」及「天仙大戒」爲三壇大戒,爲全眞道士出家之戒。中極戒則分上元、中元、下元三品,上元一品有八十四條,中元二品有九十六條,下元三品有一八條,年少初眞、戒行未堅、道心未篤者,不得早受此戒,不受此戒者不得爲證盟師或監戒師,受此戒者稱「妙德師」。至齋戒係屬齋期齋曰所持之戒規和禁忌,法戒則係道士於經儀、敎儀、法儀時登壇演敎或修法所持之戒條及律文。道敎戒律衆多,繁簡雖異,精神則,有助於修者返璞歸眞,歸根復命,故尤重心齋。

四、「三皈九戒十二願」

三皈依即:

一皈依太上無極大道元始天尊(道寶)二皈依三十六部尊經靈寶天尊(經寶)三皈依玄中大法宗師道德天尊(師寶)簡梢「道、經、師」三寶。

五戒抓稱老君五戒,爲諸戒之本,五戒爲:

一曰不得殺生,戒殺在順東方木,人得東方生氣才能長養,如犯殺戒,肝受其害。

二曰不得妄語,戒妄語在順中央土,如犯此戒,脾受其辱。

三曰不得妄酒,戒酒在順南方火,太陽之氣,生成萬物,人若妄酒,心受其毒。

四曰不得偷盜,戒盜在順北方水,太陰之精宜深閉藏,如犯盜戒,腎受其殃。五曰不得淫邪,戒淫在順西方金,少陰之質應予固存,如犯淫戒,肺受其沴。五戒可使世人收敫一切罪惡而遠離苦海。

九眞妙戒則爲:

一者克勤,忠於君王。二者敬讓,孝養父母。三者不殺,慈救衆生。四者不淫,正身處物。五者不盜,推義損己。六者不囑,不凶怒凌人。七者不詐,不陷賊害善。八者不驕,不傲忽至眞。九者不二,要奉戒專一。

至虛皇天尊所命初眞十戒

一不得陰賊潛謀,害物利己,當以陰德,廣濟群生。

二不得殺害含生,以充滋味,當以慈惠,以及昆蟲。

三不得淫邪敗眞,穢漫靈氣,當守貞操,使無缺犯。

四不得敗人成功,離人骨肉,當以道助物,令九族雍和。

五不得讒毀賢良,露才揚己,當稱人之美善,不自伐其功能。

六不得飲量過差,食肉違禁,當調和氣性,專務清虛。

七不得貪求無厭,積財不散,當以節儉,惠卹貧窮。

八不得交遊非賢,居處穢雜,當慕勝己,棲集清虛。

九不得不忠不孝,不匚不信,當盡節君親,推誠萬物。

十不得輕忽言笑舉動非眞,當持重寡詞,以道德爲務。

此戒屬三壇大戒之一,目前傳度、傳戒亦以此戒爲主。

九戒即:

一者克勤愛國守法是念眞戒;

二者敬讓孝敬父母是初眞戒;

三者不殺慈救衆生是持眞戒;

四者不淫正身處物是守眞戒;

五者不盜推義損己是保眞戒;

六者不噴凶怒凌人是修眞戒;

七者不詐諂賊害善是成眞戒;

八者不驕傲忽至眞是得眞戒;

九者不二奉道專一是登眞戒。

 

十二願:

一願乾坤明索;二願氣象清圓;三願主躬康泰;

四願融洽八埏;五願天垂甘露;六願地發祥煙;

七願四時順序;八願萬物生全;九願家多孝悌;十願國富才賢;十一願籙生受福;十二願正敎興行。

「三皈九戒十二願」是正一派道士宣誓奉持「清規戒律」的信念和決心的規定方式°

、除戒律外,道敎還有十善規定信者奉行。

十善是:

一孝順父母。二忠事君師。

三慈心萬物。四忍性容非。

五諫諍蠲惡。六損己救窮。

七放生養物,種諸果林。

八道邊捨井,種樹立橋。

九爲人興利除害。

十讀三寶經律,恒香花供養。

在文獻而言,還有太上感應篇敘明何者當爲何事不取,而衡量功過則有文昌帝君功過格及太微仙君功過格;在道德標準而言則有抱朴子所訂的。忠、孝、、信、和、順」的六字眞言。

在民間則推行「五顯功」:存好心、說好話、讀好書、學好樣、作好事。存好心能使心地光明,永保本性;說好話必然無惡言,可以消弭紛爭;讀好書白然開卷有益,不落邪見;學好樣能使舉止端莊可以正己化人;作好事旨在積功累德,福胎子孫。六字眞言及五顯功,也稱做五箴六訣是信道者由內心至言行的修持標竿,能持者必能修持戒律而止於至善。

六、宗敎重制度、重戒律、重修養、重生命。爲了達到生命永存的@的,必須從事性命上的種種修養,而依據生命倫理制訂戒律和德目不但敎徒應該懍遵修持,即使一般民衆,亦可擇要準照奉行,則社會之上,必然祥和安定,有識之士何不推而廣,起而行。

道教的禳鎭

科儀及其功能

道敎的禳鎮科儀,是道敎正一派科儀的重要內容,也是歷代道敎徒所從事的主要科儀。禳鎮,即祈禳鎮災,屬清醮‘‘類科儀。它具有漫長而悠久的歷史,豐富而廣泛的內容,千餘年來,一直爲廣大道敎徒所重視。禳鎮科儀的目的,在於調和心性,整潔身、心、三業,使與神靈相通,賜福消災,卻病延年,具有豐富的社會思想內。道敎自東漢創敎以來,就以清微科儀行世,這是道敎敎理敎義所決定的,也是道敎區别於其它宗教(特别是佛敎)的根本所在。道門歷來就有‘‘僧不打醮,道不超亡‘‘之說。但是,元明以後,隨著儒、釋、道的相互融合和相互吸收,道敎的科儀也得到到一步豐富和發展,其內容開始出現"清、亡‘‘並重,科儀繁複,名目繁多。特别是清末以來至近代,道敎科儀出現了 ‘‘棄清重亡之趨勢。故有必要將道敎的禳鎮科儀作一簡要介紹,以爲同道所重視。

一、禳鎭科儀的形成與發展

道敎的禳鎮科儀,是在古代原始信仰的基礎上和殷周帝王祀神、祈福活動中逐漸形成的° 戰國時期,巫颳祭禱以悅神的活動尤盛。先秦時代的巫,就以通神、事神、降神、娛神之本領,爲國家祭祀與軍事、政治活動服務;民間巫師,則司掌民間的祈禳求福、驅邪消災和醫療病患等。早期道敎在創敎過程中就吸收並繼承這一祭祀活動。漢明帝時,張角創太平道1以默禱神靈的方式自行首過,五斗米道承襲古代祭禮形式,書病人姓名及服罪之意於紙上使有疾病者皆俱錄生身以來所犯的過錯,亦以‘‘首過法設齋戒以告鬼神,又信奉天、地、水三官並設壇以祭。這種以祈禱之法告之神靈,以求賜福消災、除疾治病的祭祀活動是早期道敎科儀的基本思想。

東晉時,隨著上漓、靈寶經系的出現,道敎齋醮科儀也曰趨完善,醮壇儀式名目也曰勗繁多。尤其是《靈寶經》出現後,道敎進入重齋醮儀式的階段,其敎義也别開生面,宣揚'I仙道貴生,無量度人,崇拜原始天尊爲至高神,又述十方有度人不死之神,以及三界、五帝、三十二天帝、地府豐都等鬼神系統,叫人齊心修齋,六時行香,誦念道經,以求降福消災,並能登仙。這是道敎禳鎮科儀的早期內容。

北魏寇謙之改革道敎,提倡以禮度爲主,改醮壇直誦爲音誦,壇醮之儀大爲充實。謙之時,嵩山道士,嵩山道士四十餘人曾至京,起天師道場,重壇五層。皇帝給道士一百二十人衣食,命齋戒肅沐,六時禮拜,祈禱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南朝劉宋時,陸修靜第一次整理道敎三洞經書,並編制儀範,撰有關儀範之書百餘卷,皆爲祈禳科儀。唐代道敎國盛,齋醮儀範繁複,靈寶齋法大興。晩唐時,齋醮就有二十七種,醮儀祭神之位,其小者惟二十有四,其多至三千六百"(《道藏》第8冊,809頁)。其時,齋醮科儀之規模巳十分隆重。五代社光庭又收集編纂了南北朝以來的各種醮儀,撰《道門科範大全集》八十七卷,是道敎儀範集大成者。開篇首錄《清旦行道儀》,其多爲祈福消災、禳鎮類科儀,敎義思想仍以宣傳仙道貴生,無璗度人爲宗旨°

元代全眞派創立,道士林靈素據留傳的三洞領敎科及歷代所作典籍,撰輯《靈寶領敎濟度金書》三百二十卷。其時,雖然出現了部分度亡科儀,但仍以清微法事爲主,禳鎮科儀仍爲其主要內容。元明以後,度亡科儀進入道敎醮壇的數量不斷增加,明代的《大成玄敎立成齋醮儀範》等幾十種科儀中,開始出現了清亡兼併的趨勢。此後的《靈寶濟度大成金書》更是清、亡兼收,其中度亡法事還略多於湳微法事。

可見,道敎的齋醮科儀,經歷了初創、成熟、發展和繁榮等階段,其基本內容皆以清微的祈禳法事爲主。

二、禳鎭科儀的主要內容

道敎的禳鎮科儀,不僅歷史悠久,而且內容也十分豐富,主要可分爲:安土鎮宅、治病除鬼、求福延壽等三大類。

安土鎮宅:即爲使當境岳瀆土地之神各安方位,以鎮宅解犯,安神辟邪,屬祈禱平安類醮儀。唐末五代杜光庭編撰的《道門科範大全集》就收有:安宅解犯儀、安宅解犯懺方儀、安宅解犯謝灶儀等。元代林靈素等撰輯的《靈寶領敎濟度金書》收有:安宅儀、安鎮眞文儀、起鎮眞文儀等,還收有:安宅闢土諸符、安宅保命北帝存思等。明代道士周思德編撰的《靈寶濟度大成金書》收有:安宅三朝儀、土府行道儀、三官行道儀、五土燈儀、安宅燈科、土府設醮儀等。

治病除鬼消災解厄。即運用醮壇法術召講眞神滅邪消魔斬妖除怪以達到治病保身之功效。《道門科範大全》收此類科儀有:懺禳疾病儀、消災星曜儀、誓火禳災道場儀、解禳星蓮儀等。《靈寶濟度金書》收有:催生儀、禳蝗設醮儀等還收有:禳火驅蝗符、折晴符、保命斷瘟諸符、禳星度厄存思符等。《靈寶濟度大成金書》收有:消災三朝儀、保命三朝儀、禳蝗三朝儀、禳熒三朝儀、祈雨三朝儀、祈晴三朝儀、本命燈儀、保胎燈儀、禳瘟燈儀、消災設醮科、祈雨設醮科、祈晴設醮科、禳蝗設醮科、禳熒設醮科、瘟司醮科等。

求福延壽:即通過醮壇之法爲信士消災祈福延年益壽。《道門科範大全集》收此類科儀有:生曰本命儀、文昌注祿拜章道場儀、祈嗣拜章大瞧儀、南北二斗同醮儀、北斗延生清醮儀、北斗延生桿厄儀、北斗延生儀、北斗延生懺燈儀、北斗延生醮說戒儀、北斗延生道場儀等。《靈寶領敎濟度金書》收有:度星儀、延壽儀等還收有:祈壽延年符、祈嗣符、祈祿求官符、闢水火保壽祿諸符和祈壽表、祈嗣表以及雷霆祈禳存思、度星資福存思等。《上清靈寶濟度大成金書》收在:普福三朝儀、祈嗣三朝儀、祈祿三朝儀、祈壽三朝儀、延生九朝儀、延生三朝儀、普福行道儀、祈福保安誦經儀、壽星燈科、普福設醮科、資福齋醮科、祈嗣設醮科、祈祿設醮科、祈壽設醮科等。

可見,道敎的禳鑽科儀在道敎齋醮科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一度曾爲道敎齋醮科儀之主流,茌其傳演和發展過程中,又不斷得到充實和完善,至今仍爲道敎齋醮科儀的重要內容。

三、禳鎭科儀的功能

道敎的禳鎮科儀,在其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豐富的社會思想內容具有多樣的禳鎮功能,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通神功能:禳鎮科儀中,道敎徒可以通過行儀而申達神靈,祈求神靈降壇,以求賜福消災。《金錄大齋啓盟儀》稱:道家所先,莫近於齋。齋者甚多,大同小異,功德甚重,實能貫通乎上下,以歸於最上一乘也。其威儀節度總二百四十條,秘於三元宮中,造端舉要,以詔後學。由此觀之,則所謂動天地、感鬼神、福邦家、濟幽顯,捨此道則何以哉。"(《道藏》第9 冊,73頁)禳鎮科儀中,高功法師皆要召講神將,最常用之法是用存神的辦法。一般是奏講玄元始三氣降入自己身中,召出値曰功曹、捧香玉女、驛龍騎吏等在奏講之後,即有一段存想,想像諸神嚴裝盛服,列於左右待命。《靈寶玉簽存神召將論》雲:諸品道法行操之時,皆以存神召將爲首。其爲運念呼吸,咒訣罡步固各有其說,若專用一法則可自依本法作用,如行齋則不可爲也。善法官所有諸法之將吏悉皆召之以佐助行持惟當存自己靈寶祖氣

以爲之主。次則中理五百神氣以混合百神先召後遣無所不可。《玉堂大法》中告斗科儀,則強調九皇夫人內妃玉女掌章奏通達’‘‘若不存降,則章奏不達徒勞修設”’天神降恩命則又另有仙官主持’“若不存降則眞誠不達僅有香花供養並無濟於事"(《無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卷29)’‘存想‘‘即是存想該神降臨潢通仙凡之通道。

禳鎮科儀的通神功能,主要在於溝通人神,傳遞信息,以虔誠之心感動神靈,以達到賜福消災的目的。因此,要求高功法師要具有較高的道學修煉。在禳鎮科儀中,由存想而入聖境的行仙法,無論在那一種場合,存想都是溝通人神的最重要、最關鍵的橋樑。所以,我們道敎認爲修身濟物,要在存思。存思不精,爛漫無感,感應由__必有見。見妙如圖,識解超進"(《道法會元》卷245)。這種存神之法,使禳鎮科儀的神學得到靈驗,使信士的祈願得以滿足。

2、心靈的安慰:道敎的禳鎮科儀不僅具有一定的通神功能,而且在心理上也有一定的鎮靜功效。無論是進廟燒香的香客,還是前來舉行齋醮科儀的信士,他們都有一涸共同的心願,不是祈求賜福消災,就是祈保平安。許多香客都有來道觀還願了願的習俗,這種傳統就使信士在心靈上得到安慰,從現代科學來講,同樣有益於身心健康。

早期道敎的齋醮科儀三官手書,是用請禱之法,書寫病人姓名,說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於天,其一沉於水,其一埋於地,以求神靈赦過免病,神靈自然會被其虔誠之心所感應而免其病。陸修靜認爲設齋建醮的@的,是使人們去欲自定,返靜歸虛,醮壇之威儀,能去內亂外煩,調節精神。

3、驅邪治病的功能:道敎的禳鎮科儀,歷來就有禳鎮卻患、驅邪降福之功效。儀式過程中,又都是符、咒、訣、罡相連並用,其功效往往是比較顯著的。從符、咒、訣、罡本身來說,就具有一定的法術效應。符,又稱‘‘神符道符,原爲古代調動軍隊,代表一定權威的信物。漢代巫師、方士巳經模擬符信,而託之神仙所頒,施之於鬼神世界,謂用它可以召劾鬼神,鎮壓精怪。在道敎徒手中,符本身就有一定的治療功效。禳鎮科儀中的符,無論是用色或用紙都十分講究,大抵吞服之符,須用眞硃砂,漂淨研末,其色鮮紅如血者良,畫在表黃紙上,服之爲宜。次解禳之書符,在梅紅紙上者,均須用松菸墨"(《道藏》29冊,440頁)。而硃砂本身就有一定的藥用價値。因此,更能達到除邪治病之功效。另外,符又有驅邪壓勝之用,在理論上,符是能代表神靈權力的神通信物。符者,上天之合契也,群眞隨符攝召下降"(《靈寶無量度人上經大法》卷36)。魏晉以後,又將符與精氣學結合起來,稱符原爲天上雲氣自然結成由天眞搴寫,始傳於世,故有召劾鬼神、安鎮五方諸靈奇效驗。咒,乃禳鎮科儀中的重要法術之一,認爲咒乃天神所頒得之者可以役使鬼神。咒語念動起來有不可抗拒的巨大威力,能改變被咒的事物或厭劾鬼神精魅,咒金金自銷,咒木木自折,咒水水自竭,咒火火自滅,咒山山自崩,咒石石自裂,咒神神自縛,咒鬼鬼自殺,咒禱禱自斷,咒癰癰自決,咒毒毒@散,咒詎詛自滅"(《太上正一咒鬼經》)。禱鎮科儀中使用的咒語,大多用於祈禳、治病等。訣,又稱掐訣,禳鎮科儀中重要的法術之一。指在手掌和手指上掐某些部位,或手指之間結合成某些固定的形狀,起到感召鬼神、催伏精邪的治療作用。它與步罡一起爲道法行持中最爲重要的形體動作。夫步罡者,乘於正氣以御物,訣@者,生於神機而運化。修仙煉眞,降魔制邪莫不基於此"(《道法會元》卷160)。又稱1祖師心傳訣目,通幽洞微,召神禦鬼,要在於握訣"(同上)。罡,原指北斗星的斗柄,此指禳鎮科儀中的步罡踏鬥,是道敎科儀的重要內容。在行儀過程中,高功法師假借繪有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和二十八宿星象的罡單,作爲九重之天,然後在罡單之上,腳登雲靴,隨著優美的道曲,沉思九天,並按頭宿之象,默念咒訣,徐步踏之,以召講神將,伏魔降邪或者神飛九天,奏達表章。步罡踏鬥,一般總是與符、咒、訣結合使用,這樣就可以‘‘召曰値功曹,疾速赴壇,依律奉行"(《道藏要輯選刊》第8冊,601頁),並達到伏魔降邪的目的。

綜上所述,道敎的禳鎮科儀,不僅具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內涵,而且也是歷代道敎齋醮科儀的主流。近代的道敎,齋醮科儀雖然也較爲繁複,但是禳鎮科儀大多爲入們所遺忘,有的甚至被神漢巫婆所利用。因此,我們在倡導弘揚道敎文化的今天,更應該大力宣傳和弘揚道敎的傳統科儀,使瀕臨失傳的禳鎮科儀重新回到道觀,發揮其積極的社會作用。

 

 


马来西亚道教总会(道总)
Federation Of Taoist Associations Malaysia - FTAM
Address:107-2, Tingkat 2 Jalan 17/42, Taman Lawa, Off Jalan Kuching, 51200, Kuala Lumpur.
Tel 电话:(603) 6259 1399l Fax 传真:(603) 6259 1399l Email address:[email protected]
© Copyright 2015Visitor Counter:Designed bywww.gbs2u.com